查看原文
其他

cMOOC 第11周精华版 | “互联网+教育哲学基础”在线大讨论纪要

MOOC 2022-08-02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主持、互联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共同开发的国内第一个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持续12周,课程开展方式以分布式讨论、日报推送生成内容、线上线下交流相结合为主,同时每周六围绕不同主题邀请嘉宾直播交流,直播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新维空间站”提供支持,包括分组自然书写&笔记实时投屏、图文弹幕互动、微信随笔等智慧交互技术和环境支持。

本周进入最后一个主题:‘互联网+教育’哲学基础。经过前四个主题——“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相信大家已经对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趋势及在不同层面的创新实践形态有了自己的新认识。12月28日邀请5位嘉宾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层面,结合前四大主题案例进行在线交流讨论


| 直播主题

互联网+教育”哲学基础


| 直播时间

12月28日上午9:00-11:00

| 参与嘉宾

主持人:张婧婧(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副教授)

嘉    宾:
郑勤华(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王志军(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 副教授)
安   涛(江苏师范大学  教师)
张春霞(上海师范大学  教师)


|  讨论纪要(依照直播内容发言顺序)

王志军老师介绍“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并展开探讨

王志军老师认为,时代的改变让整个教育理论体系需要重构最根本性的问题是哲学基础问题。原先教育系统一直都是一种相对封闭、简单、标准化,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已出现了非常多开放性的教学服务形式(比如独立教师),其特征在于开放、非线性、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所以我们要从过去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线性化的思维模式,变得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非线性。


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是教育哲学的一个根基,要先对本体论进行认识,然后在这基础上决定了认识论,然后决定方法论。王志军老师有一个初步认识: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世界本身就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网络和连接并保证信息流通的过程,即联通的过程。联通主义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可以让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面向未来社会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人。


张婧婧老师介绍“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论并展开探讨

张老师先以“范式”(人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达成的共识,包括信念的取向、主张、组织原则等)一词进行导入,利用“如何达成共识”来引入认识论。张老师认为在学习者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范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实证主义的流派持有中立的观点去认识实践,去发现实践中的规律,然后找出影响因素并分析。实证主义群体认识互联网+教育往往是在已有知识、模型基础上去尝试产生新知识,然而如今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传统理论难以解释当前互联网+教育本质,所以这一路径很难产生出革命性变革的新知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对于一些新技术应用,过早进行定量测量来发现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可能会使得一些具有潜在能力的互联网+教育实践扼杀在摇篮里。


建构主义流派认为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认为互联网+教育的知识是在社会和境脉中、人与创新的实践互动中建构生产的,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一种方式或视角来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而由于互联网+教育的联通本质,在网络不断演化和发展之中,建构主义者可能会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


联通产生了丰富的、电子化的、相关联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所以我们首先需要避免上述主义流派的缺点,其次需要把境脉与不可控因素考虑进来;再次,我们需要考虑互联网+教育中联通不断演化的广度与细度。


张老师主张复杂系统的思想是我们的新认识论。个体通过交互学习和适应,我们应关注个体和主体之间的交互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将导致一个复杂系统的产生。


郑勤华老师介绍“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并展开探讨

郑老师分享到要用计算教育学去解决我们关于互联网+教育的本体和认识,去形成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方法论。


他指出计算教育学旨在利用大数据的体系和计算的方法去重新认识场景和对象。这过程是基于大数据的、基于复杂性及多学科认识去揭示互联网+教育的演进与发展,去发现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学习规律和方法,从而指导下一阶段教育,或者说未来教育实践。


郑老师进一步指出无论是传统教育研究,还是如今互联网+教育研究,均存在质性和量化两种典型研究视角。这些研究中均会用数据,数据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传统教育研究,常通过观察、实验得到一个典型的、预设的研究假设。这个预设的假设实际上体现的是我们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模型的认识。然后围绕这个认识去收集、采集数据,去论证假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必然性。整个过程先定义预设的规则,然后根据规则去收集数据,接着去论证规则。但在如今互联网+教育中,我们遇到的是规则具有不确定性的一个场景,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因而更加强调通过多维、多源、更加丰富的数据去发现规则。


安涛老师介绍:关系思维视野下的教育技术本质探析

安涛老师认为,过去我们的认识属于经验性认识,是线性思维、简化认识,所以产生了大量实践问题。本体论是第一哲学,认识论需要重视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在关系思维视野下,人和技术和教育是互相关联的。


安老师提出了三点:第一超越技术决定论,走向教育和技术的互动。第二技术能够推动教育发展多样化与个性化,技术应该去迎合教育的需求。第三人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教学应该发掘学生的潜能,所以教育必须是生成的。另外,学生学习能够拓展教育的边界。人、教育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设计。技术的目的不在于服务教育,而在于发展人和教育,所以我们需要技术。


请输入正文

张春霞老师介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哲学思考

张老师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有意识的大规模组织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存背景,人们会在这种背景下开展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个体自主学习。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进一步市场化带来信息的过程。张老师还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上谈及了如今应该反思和重建新的教育观。张老师还提出,除了关注变化的理论,还要关注教育哲学里普遍的规律。


Q&A

观看者

从农业社会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想知道这些变化中教师这一角色存在哪些异同?

教师的中心地位下降,变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者的陪伴者,与学习者更多的是一种同伴的关系。我们群里的很多人担心自己不是专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不管是高校的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在理论研究领域或者教学实践领域,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

王志军老师

观看者

是否可以联系这门课的谈一谈三个视角下的网络关系

三个视角从组织重构、教学到学习的视角,其实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在我们这个课程中,学习者都遵循着自己的学习目标,构建着自己的学习网络。安老师提到了关系思维,我觉得除了关系思维,我们还需要过程思维、时间思维、空间思维、数据思维等,来实现系统的改变。

王志军老师

观看者

联通主义学习中是否也存在涌现性?

联通主义指导下的学生之间的交互,很多行为还是简单的,比如微信聊天、微博帖子、观看直播等,这些行为与我们传统的肉眼可见的行为没有大的差别。但是如果从复杂网络视角看 简单的个体行为有可能产生复杂的集体行为,如何测量集体的复杂行为,需要新的学习理论去指导,联通主义需要演化,需要用实证去分析是否有涌现性出现。

传统的分析用前测后测、考试评价等方式,但是都是线性的评价方式,有可能今天我们刚直播分享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个后测,成绩不一定高,因为还没有来得及升华,但是有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你都想不到是因为今天这门课的影响,你突然发生质变。

张婧婧老师

观看者

流网络是为了反映内容或资源的关系或距离吗?

流网络是用来表征未来的教育形态,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灵活的教育环境中需要达到一个平衡,把创新实践比喻成一个大水桶,水的流进流出,能量的进出,根据物理中的能量守恒,物理学中定理可以进行验证,教育中的复杂网络是否符合基本的规律。在流网络中可以看到距离和学习者的集体行为,但是没有模型的话就无法观察到涌现性。

张婧婧老师

观看者

这里的谈的复杂系统与系统科学所谈的复杂系统有什么区别?

这里的复杂系统是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做的,系统科学的复杂网络是在物理学的系统上做的,系统科学学院的很多老师都是来自物理系。追根溯源,物理学是最根本的。当大数据越来越多的时候,教育学独特的复杂性的特征才会逐渐凸显出来。这个世界本源的规则是相通的,不存在差异性

张婧婧老师

观看者

郑老师您提倡的更加强调在规则体系下的发现,是指从演绎到归纳的变化吗?

规则是不是明晰的稳定的规则,我不敢确认。很多人研究的成果都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控制了大量变量之后形成的比较普适的规则,这是以往教研中的典型现象。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反而是经过观察实验,演绎归纳下来的一般规则。但是技术引入到教育场景中,这个规则是否还合适,我觉得需要重新讨论。未来的教育研究还没有清晰的在既有规则下的实证,基于实践场景,基于这门课,联通到底有没有形成,成功的学习者是怎样的,知识的联通和生成到底有没有产生,并没有清晰的规则。要通过产生的交互数据去发现规律和方法,计算教育学更加推崇这样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有数据的获得,要多多益善,多元的数据怎么分析和发现,传统的分析方法不够,要借鉴数学、物理、脑科学、心理科学等。

郑勤华老师

观看者

关于计算教育学如何迁移到面对面的教学中呢?目前似乎还不能实现面对面教学中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采集

现在大家提倡的智慧教育,在脱离了计算和算法就不算是智慧的,如何使面对面教学同样适用计算教育学的方法论。比如表情研究,动作识别、脑电识别,对不能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类采集设备能够采集,但是大数据价值密度低,很多人质疑面部表情的识别到底对学生的学习有多大意义。我认为,有了数据之后,一切科学发现就有可能但不是必然,不断进行大数据的净化和迭代,让数据进化成技术引用到教育场景中的规律和方法发现,真正能够解决随着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教育问题。

郑勤华老师

观看者

结合关系思维,技术与教育应该怎样才能迎合人的发展?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在对资源的优化和对过程的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够对人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状态进行比较精准的预测和分析,为人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技术的应用可以支持或者更接近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目的。技术应该人性化发展,具身是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迎合这种需求。技术可以提高效率,能够使学习过程和教育活动效率更高。

安涛老师

观看者

联通主义环境下技术与教育如何采用关系思维来思考?

联通主义环境如何理解,联通主义是主义吗,世界万物本来就是相通的,人为了简化而分成各个领域,人的认知有限才被划分。实体思维也是一样,简化的方式便于人的掌握。后来发现不适合解决复杂问题,才恢复到关系思维。这种关系思维是在具体的场景下来思考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不是一刀切,应该充满个性化,技术要迎合教育的个性需求。教育和技术走向一种协商和对话。背后是技术开发的人和从事教育的人的协商和对话,技术遵循物理特征还要遵循人的价值和目的。不论互联网如何开放,这是一种理念,但是涉及到人的问题和交流问题时,要做到收放自如。

安涛老师

观看者

想听听您对“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的见解?

“互联网+教育”强调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参与到教育中,“教育+互联网”强调教育作为一个主体,互联网融入教育。从生活层面上,现在互联网已经全方位融入生活了,但是教育总是互联网最后才触碰到的,这门课程我们开启了让互联网融合到我们教育中了。

张春霞老师

观看者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工程教育中教师需要进行哪些改变或转变呢?

思维方式要转变,思维方式不转变就没有行动。加强老师之间的协作,进行跨学科跨学院的合作。加强工科教师对教育哲学的理论提升

张春霞老师

张婧婧老师(总结)

张老师认为今天是讨论的形式,直播者抛出一些观点,在互动中加深大家的认识,共同形成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同时,张老师还为1月5号的活动做了预告。1月5号上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新维空间站”将举办这门课程的结业仪式,陈丽老师会做最后总结报告。欢迎大家1月5号来现场参加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结业仪式,或线上直播!

【往期回顾】

【加入课程】陈丽教授开课啦!c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加入高端研究社区一起学习吧!

【第1周】cMOOC 第1周精华版 | 陈丽教授: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趋势和方向

【第2周】cMOOC 第2周精华版 | 北京四中网校黄向伟、好未来张杨: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

【第3周】cMOOC 第3周精华版 |“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在线大讨论纪要

【第4周】cMOOC 第4周精华版 | 麦课在线刘义光、独立教师刘泽冰: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交流点评更精彩!)

【第5周】cMOOC 第5周精华版 | “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在线大讨论纪要

【第6周】cMOOC 第6周精华版 | 北师大余胜泉、中国移动李小文: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

【第7周】

cMOOC 第7周精华版 | “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在线大讨论纪要

【第9周】

cMOOC 第9周精华版(含直播链接) | 科大讯飞王卓、北师大孙洪涛: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10周】
cMOOC 第10周精华版(含直播链接) | “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线大讨论纪要


长按二维码即可观看往期直播回放


课程信息


《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由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主持、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基于联通主义理论的cMOOC课程。课程以“开放”、“共享”、“互动”、“创新”为指导,关注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策略和创新理论,旨在帮助所有参与者建立起个人与典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关键人物、文献资源之间的连接,形成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社会联通网络,并最终建构出包括研究者、企业创新实践者、管理人员在内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综合性高端研究社区。


本课程共12周,将结合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典型趋势,围绕“互联网+教育”创新的5个专题,以及3次学术研讨,邀请国内互联网教育领域的代表性创新企业,以及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与各位一起共同探讨、共建内容。

加入课程说明

1.电脑端登录体验更佳:课程网址:http://cmooc.bnu.edu.cn

2.手机端可通过点击首页面“开始学习””博客微博列表”、”资源分享”、”课程案例”等任意按钮,跳转到登录页面(包含注册入口),提示手机端暂不支持微信注册。

3.注册成功后,请您先在个人中心完善信息,再点击首页“开始学习”,并提交案例等待审核,审核结果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发送至您的邮箱(详见“课程进入引导”)。案例审核通过即代表正式加入课程。

新维空间站简介

新维空间站是新一代智慧教育和智能教室的一站式集约化解决方案,是在教育部20多年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凝练而生。其核心是弘扬传统,重构模式,让广大老师在不改变传统教学习惯的基础上,实现大场景智能支撑和大数据分析助力的沉浸式教学。

 

利用三维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三化”:以大屏幕互动为支撑的跨区域大课堂场景化(沉浸思维);以效率为核心的课堂游戏化(游戏思维);以表情、行为、笔迹、语音等自动识别、分析为基础的智慧化(大数据思维),用“三化”智能诊疗教学过程的“三率”(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问题,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重构传统,激活课堂。

 

通过世界首创保护视力的250寸新维海板实现无穷大面积的自然书写和线下线上教学的自然融合,极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新维小脸色等智能化应用自然量化和实时呈现课堂教学的核心“三率”,通过自动识别作弊预警系统实现智能化考场监控,有效预防作弊行为的发生。通过行为、表情、笔迹、语音等自然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教学过程非防御状态下的自动实时评测评估,为教学的精准减负提供高效的支撑平台。

 

新维空间站是高度集成的智慧教室新生态,基于下一代虚拟学习环境平台(VLEs),实现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和异地实时教学模式。空间站提供开源开放的MPOC(MOOC+SPOC)平台,支持互联网无线投屏、互联网视频实时互动、AR互动、智慧纸笔交互等多样化交互手段;通过智能录播、课堂智能感知和多屏联动、虚拟现实(VR/AR/MR)等技术,实现异地实际时并班教学模式;依托深度学习、云计算、自然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技术,集成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富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和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可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不同模式的公有云学习空间,亦可为教育机构提供智慧教育空间站和私有云。

 

新维空间站的配套移动终端APP,具有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大功能版本,登陆后自动识别用户身份,匹配不同权限的功能版本,为不同身份用户提供简洁、精准、高效的支撑和服务。

 

首个“新维空间站”自2016年5月28日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启用以来,经过近万名学者专家的高频参观和反馈,几十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深度参与和体验,以及数千名校领导的指导,已经在很多校园和企业深入使用,例如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新维大健康空间站”、奔驰公司“培训中心”、武汉轻工大学“新维教师发展空间站”、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新维空间站”、福州大学“新维空间站”、中关村“新时代讲习所(智慧党员活动室)”等。

 

“新维空间站”,课堂教学的所有过程均通过信息终端进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语音识别、笔记分析、表情识别等功能,实现对自然教学的大数据记录,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实时评估;通过自然纸笔输入和多模式电子终端提供全数字入口,支持多终端移动学习……从教育过程到各类教学设施、学习工具均高度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部学习资源都数字化地存在和产生,而整个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却再次以模拟的连续世界面貌出现,技术手段不再是教学者、学习者进行正常教与学活动的障碍,教与学回归本体。“新维空间站”还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屏幕、每一个人都联动起来,从而让心灵和智慧联动起来!这一突破旧有思维定式、在新的维度上对未来教育形态的探索,打破了“鸽子笼”式的教室与教学模式!

 


新维空间站【百发百评】以“新时代、新科技、新教育”为主题,以“回归教育初心,引领发展前沿,创新未来教育”为目标,秉承“不只理论,不只理念,更要实战”的理念,内容涵盖智慧教育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100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100场)、工业革命4.0与产教融合智慧教育平台(100场)、“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智慧教育平台(100场)、智慧国学和智慧党建(100场)等系列研究与实践领域。论坛将陆续推出多维度、立体式的互动交流活动,依托MOOC中心研发的高端智慧教育新维空间站和MOOC知名公众号,邀请国际、国内知名教育、信息技术和行业应用专家,实现现场分享交流、异地实时并班互动、云端在线社群学习,旨在打造场景精品,打通国际环境,引领教育与科技发展前沿,回归教育初心,创新教育框架,形成未来教育新生态。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预约、体验——新维空间站》

《【会员招募】“新维空间站”1年100场活动等你来加入》

有缘的人总会相聚——MOOC公号招募长期合作者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